2024-04-26 郭伊婳 精彩小资讯
西周生
醒世姻缘传作者命意与文本内容的矛盾
《醒世姻緣傳》是一部清代長篇白話小説,作者西周生。該小説以神話故事為框架,講述了一系列因果報應的故事。作者在序言中聲稱其創作目的是勸世人行善積德,遠離邪惡。仔細分析文本內容,卻發現作者的命意與文本內容存在着明顯的矛盾。
命意:勸善懲惡
作者在序言中明確指出,寫作《醒世姻緣傳》的目的是“勸善懲惡,覺世牖民”,希望讀者能夠通過故事中的因果報應明白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的道理。
文本內容:因果報應失衡
文本內容卻並不完全符合作者的命意。小說中雖然有不少行善得福、作惡遭殃的例子,但也有不少行善遭報、作惡逍遙的情節。例如:
璞玉峯忠孝兩全,卻被奸臣陷害,慘死獄中。
董永孝順父母,卻家境貧寒,娶妻後仍遭遇不幸。
王公治貪婪險惡,卻位高權重,壽終正寢。
矛盾的原因
作者命意與文本內容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:
社會現實的影響:清代社會腐敗黑暗,貪官污吏橫行,善惡難辨。作者雖然希望勸善懲惡,但又無法擺脫現實的束縛,不得不描寫一些與其命意相違背的內容。
小說的類型:《醒世姻緣傳》屬於神魔小説,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元素。神話故事往往以因果報應為主題,但又並非絕對的,這也影響到了小說的情節發展。
作者本身的思想:作者雖然主張勸善懲惡,但其思想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宿命論和報應説。他認為人的命運早已註定,即使行善積德也不能完全改變命運,這也導致了文本內容中因果報應失衡的現象。
結論
《醒世姻緣傳》作者的命意與文本內容存在着明顯的矛盾。一方面,作者希望通過因果報應的故事勸善懲惡,另一方面,文本內容卻呈現出因果報應失衡的現象。這種矛盾反映了作者在現實、類型和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的複雜心理狀態。儘管如此,《醒世姻緣傳》仍是一部反映了清代社會現實和作者思想的優秀作品。
《醒世姻缘传》作者命意与文本内容的悖论
《醒世姻缘传》是清代早期长篇小说,作者西周生。小说宣称具有劝惩世俗、警省人心的教化目的,但其文本内容却与这一命意形成悖论。
作者命意:教化劝惩
西周生在小说序言中明确表明了其创作意图:"稗官小说,本可以警世戒淫,稗官之法,原为资政劝惩"。他希望通过讲述婚姻家庭的故事,揭露世态炎凉、人情冷暖,唤醒世俗良知。
文本内容:世情小说
小说却呈现出与作者命意不同的面貌。它主要描写了明末清初市井社会中各个阶层人物的婚姻生活,涉及婚恋、纳妾、家庭纠纷、财产继承等诸多方面。作品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性格,展现了复杂多变的社会风貌。
世情描写与教化目的的矛盾
《醒世姻缘传》精彩纷呈的世情描写与教化劝惩的目的是矛盾的。小说中的婚姻家庭故事往往充斥着赤裸裸的人性欲望、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。以下几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:
薛蟠娶夏金桂:薛蟠的纳妾行为体现了世俗的物欲横流,与戒淫的教化目的背道而驰。
贾芸追求小红:贾芸的卑鄙手段和丑陋嘴脸扭曲了爱情的本质,无法传达警世戒淫的教训。
宝玉娶宝钗:宝玉被迫迎娶不爱的人,反映了世俗的利益算计和压抑天性,与劝惩人心的目的相左。
悖论的根源
《醒世姻缘传》中命意与内容的悖论根源在于:
时代的限制:清初社会道德观念松弛,小说反映了这一时代风气。
作者的世俗化:西周生虽然宣称教化目的,但其思想其实受世俗影响很大。
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:长篇小说需要情节曲折、人物丰满,这使得作者陷入了教化与娱乐的矛盾。
《醒世姻缘传》的作者命意与文本内容之间的悖论,反映了清代小说创作中教化与娱乐并存的特点。尽管这部小说难以完全实现其教化目的,但其对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和对人性欲望的深刻洞察,仍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作品。
错误。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浦松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