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5-11 马则先 精彩小资讯
''
星阁
占星术是否有科学依据存在争议。
支持占星术有科学依据的说法:
观测偏见:人们更有可能记住符合自己星盘预测的事件,而忘记与之矛盾的事件。
巴纳姆效应:虚假但模棱两可的描述往往被人们解释为对自己非常准确。
安慰剂效应:相信占星术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,例如减少焦虑和提供安慰。
反对占星术有科学依据的说法:
重复研究失败:大规模、严格的研究未能找到占星术预测和实际事件之间的一致相关性。
行星位置不准确:占星术使用的行星位置因地球岁差而不断变化,这意味着星座已与古代观察时移动了大约 30 度。
缺乏因果关系:没有已知的物理机制可以解释行星位置如何影响人类行为或事件。
科学共识:
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占星术没有科学依据。美国国家科学院、美国心理学会和其他科学组织已得出结论,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占星术的有效性。
协会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差异:
相关性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关系,但并不意味着一个变量导致另一个变量。为了建立因果关系,需要进行受控实验,其中改变一个变量(行星位置)并观察对另一个变量(行为或事件)的影响。占星术尚未通过此类测试。
结论:
基于当前证据,占星术没有科学依据。尽管一些人可能会发现占星术具有安慰或娱乐价值,但它不应被视为可预测未来或解释人类行为的可靠方法。
中国古代观星术
自古以来,中国就有观察和记录天象的悠久传统。观星术在中国古代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为历法制定、农业生产和军事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指导。
起源
中国观星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考古发现表明,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存在着方位明确的建筑,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天象的变化。
商周时期
商周时期,观星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与天象相关的占卜,说明观星术已用于预测国家事务。周代建立了太史令一职,负责观测天象、编制历法和解释天象异象。
春秋战国时期
春秋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观星术也受到关注。道家和阴阳家都重视天象观察,五行学说中也包含了天象的对应关系。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天文家,如甘德、石申和邹衍。
秦汉时期
秦汉时期是中国观星术的黄金时代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下令占星家徐福东渡求仙,显示了对观星术的重视。汉武帝时期,设立了太初灵台,用于观测天象,编制了《太初历》。《汉书·天文志》记载了这一时期观测到的天象和天文学成就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
魏晋南北朝时期,观星术继续发展。北魏太武帝时期,印度僧人昙曜传入《九执历》,对中国历法和观星术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隋唐时期
隋唐时期,观星术和数学的发展相互促进。唐太宗贞观年间,一行和尚发明了浑天仪,大大提高了天象观测的精度。同时,唐代编制的《开元大宝历》是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之一。
宋元时期
宋元时期,观星术取得了新的进展。苏颂主持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天文仪器之一。元朝建立了回回天文台,聘请波斯天文学家参与编制历法和观测天象。
明清时期
明清时期,观星术的应用更加广泛。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西方的天文知识,推动了中国观星术的发展。清朝前期,康熙帝设立仪象监,主持编制了《康熙历》。
特点
中国古代观星术具有以下特点:
注重实践:中国观星术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,而是注重实际应用,对历法、农业、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指导意义。
阴阳五行:中国观星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,认为天象变化与地上人事息息相关。
重视占卜:古代中国观星术与占卜有着紧密的联系,天象往往被视为上天示意的吉凶。
缺乏理论基础:中国古代观星术虽然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,但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,对天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没有深入的理解。
影响
中国古代观星术对世界天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中国的历法、仪器和观测技术传入其他国家,促进了世界天文学的发展。中国古代观星术的瑰宝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,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。